
“宣威”以及宣威火腿的來歷
所不同的是,諸葛亮所部已經在蠻夷之地歷盡艱辛,凱旋班師,蜀地在望。而傅友德大軍則從這里踏入了第一步。這個戰功赫赫的鎮南大將軍進入云南后,所向披靡,零散盤踞在蠻地的土司政權望風歸降。而后,明朝大軍馬不停蹄地到了入滇第一重鎮,為了“宣播朝廷威德”,傅友德馬鞭一揮,將這個重鎮設為“宣威關”。這就是“宣威”的由來。
有了“可渡”才有了“宣威”,才有了“宣威火腿”,才有了后來的“飲和食德”。在講述宣威火腿的歷史之前,這是一段避不開的歷史。假如說宣威火腿的歷史是幾百年來宣威地方史的縮影,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傅友德平定云南之后,大量的衛戍部隊源源不斷地進駐到了宣威附近廣袤的土地上,他們或五百余人一衛,或一千余人為一所,以軍屯的形式駐扎下來,就地守衛和屯墾。各地的驛、屯、鋪、衛、所連為一體,官道和郵路有了保障。一段長達三百五十年“土流合治”的歷史拉開了序幕。至此,大量內地漢族居民得以源源不斷地涌入,一時間,整個高原的寧靜被打破了。
新興的農耕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蔓延開來,整個宣威附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耕工具已經掀開荒蠻的土地,漢地帶來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隨之而來,當地飲食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早在宋朝,抗金名將宗澤發現了火腿的腌制方法,隨后,火腿的腌制方法在內地漢族地區廣為流傳。而漢族在把農耕文化注入這塊紅土地的時候,自然也就把火腿的腌制方法注入進來了。無法想象,當他們再次施展腌制火腿的古老技藝的時候,是否把背井離鄉的疾苦,秋水望穿的鄉愁,或者是對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美好向往,和著一把鹽,透過歲月的傷口,揉進歷史的深處。伴隨著時光和鹽分的滲入,發酵,風干,一個王朝的崛起,幾代人的心血,最后凝結成一只通身綠毛的火腿。
歷史無從考證從某年某月開始,宣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了第一只火腿。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他們品嘗第一塊火腿的時候,他的眼睛里散發出奇異的光芒,甚至淚流滿面,他的味蕾屈服于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味了,甚至,他們再一次嗅到了千里之外的故土的氣息。他在這塊火腿上嘗到了不同,和以往所有的火腿不同的是,這只在高原上腌制出來的火腿散發出了一股特別的,彌久不散的芳香,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讓火腿變得如此美味,只是心里充滿了疑問、驚喜和哀傷。
時間的洪流如同北盤江滔滔不絕,硝煙逐漸散去,戰馬已經老死。大明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權逐步穩固,衛、所、屯、鋪,逐漸成為了地名,曾經作為衛戍到來的將士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一些將士的尸骨就埋葬在遠離家鄉數千里的紅土高原上,其實他們已經能夠預料得到,不遠的將來,在傅友德曾經馬鞭一指的地方,會是子孫的故土,后代的家鄉。不管土地愿不愿意,不管土司們愿不愿意,漢族的大量遷入和繁衍生息,徹底改變了滇東北高原原有的社會格局,新興的生產力和文化成了歷史發展的主流。漢族的土地在逐漸擴張,他們種植的谷物漫山遍野,養殖的牲畜擠滿了柵欄。土著居民們也在逐步接受適應新鮮事物的來臨,漢族文化在這個地域內碰撞交融。一種高原特有的,長著長毛的烏金豬在各個民族之間進行飼養和交易。少數民族開始學習漢族語言和文字,小心翼翼地嘗試著接受漢族的飲食文化,而當他們驚訝地發現,漢族可以把豬肉通過腌制的方法保存到來年食用,并且這種經過腌制的豬肉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驚訝的時候,少數民族也開始學習豬肉的腌制方法。當然,土司們也品嘗到了這讓他們未曾享用過的漢族美味,并且欣然接受了來自大地的饋贈。
對于宣威火腿來說,另一個重要的時刻來得晚一些。自傅友德設“宣威關”后的三百多年后,明王朝和“土流合制”已經相繼土崩瓦解。這一年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王朝實行“改土歸流”的第二個年頭,土司制度已經被撤銷,首任宣威知州的四川籍官員張漢漫步在宣威街頭,當時火腿已經上市,集市上擺滿了作為商品銷售的火腿,經過三百年的發展,宣威附近的沾益、昭通、威寧、水城——甚至整個云貴高原都有了火腿的影子。所有經銷火腿的商販,以宣威境內腌制的火腿為上品,均以宣威火腿名譽兜售火腿。張漢隨口問道:這是什么火腿?這時有人回答說:“宣威火腿!”
這是擲地有聲的四個字,誰都不曾料想到,自從有“宣威”二字的產生,一直到“宣威火腿”四字的出現,其間經歷了漫長的三百多年。與其說這三百年是中原漢族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在宣威這塊紅土地上交融的歷史,倒不如說它是宣威火腿的誕生史。當一段波瀾壯闊悠悠漫長的歷史通過歲月的發酵,最后凝聚沉淀在一只火腿上的時候,我們不能懷疑這段歷史的艱辛與偉大,不能懷疑宣威火腿承載著的古樸與厚重。
如需了解最真最地道最正宗的【火腿】的價格行情,批發火腿(本站批發所有產品為正品)
請聯系“中國好火腿網”官方QQ/微信同號:595950754 聯系電話:158-087575-31